作者/此念 来源/此念微信公众号
01
允执厥中 帝王之道
徐皓峰:尧舜传下来的口诀,史料是这样记载的,就是“允执厥中”。
帝王之道,就像射箭和驾马车,靠的是手指间的精准拿捏。射箭时,你的手指稍微一动,那么,两百米之外就会射到不同的东西。驾马车也是,手就只动这么一点,然后这马就不知道跑哪去了。
你的心,动一点,在你的客观世界里,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,就如万花筒里的棱镜,它的逻辑超出你的想象,最后它扩展出来,成为一个千变万化的世界。所以“道心惟微”,“微”就是微小的微,“人心惟危”,“危”就是危险的危,像万花筒的六棱镜、像两百米外的箭、像六匹马的马车,它是巨大的变化。
所以“当前一寸心”,它是一切的原创力,你得把握住它。国家的崩溃因为「一寸心」,如果想拯救已经崩溃世界的方法,也因为「一寸心」,这就是尧舜的心法,其实就是世界观——个人和世界的关系,孔子传的就是这个东西。
“文以载道”以前都是读书人做的事,习武之人听听就行,但是清末废除科举后,读书人就不读四书五经了,远离了它。在民国,习武之人开始出武术书,里面讲的都是四书五经的概念,但是他们不说是孔子的,他们讲“诚”、讲“敬”,这其实是“挂羊头卖狗肉”。
结果在全社会都诋毁传统旧有文化的时候,武术书里稍微讲些相关的知识,在那个时代就成了畅销书,其实这存在于中国人的骨血里,只是太长时间没人提,有人借着武术讲出来,大家就很爱听。
没想到,最后竟然轮到习武之人讲“心法”,以前可是韩愈、朱熹这些大家来讲,怎么也轮不到习武之人,这很悲哀。因为这事不应该由习武之人来做,所以这是社会一个反常的现象。
02
无乐无知
才是真乐真知
徐皓峰:在书院里,一直在讨论孔子晚年的「道」在社会上不能普及,他晚年是何种心情。
 主持人:孔子的心情是失望、悲惨、还是快乐,您怎么认为的?
徐皓峰:其实这件事,在南宋时就已经被讨论清楚了,说孔子是快乐的。凡事别看表面,看表面谁都是悲哀的,因为文学总要感人,如果不悲哀,他也会把你写成悲哀,这样读者才会有共鸣。
日本作者——井上靖,他把孔子写成晚年很悲哀,但是孔子凭借着强大的精神力量,激励自己坚持下去,但是到了书院那个层次,就不会出现这么励志的孔子,因为人家本身就很快乐。
这种快乐在《列子》里有记载,有一次孔子跟他最得意的徒弟颜回对谈,孔子说,“整理仁义礼乐,其实它对我的祖国鲁国没用,对当代也没用。”颜回问,“那是否会在别的地方,在未来会发挥作用?”
孔子回答“别想了,不会有用。”接着颜回又问,“那可否把仁义礼乐改一改,让它应世呢?”,孔子接着说,“别想了,没用的东西你改还是没用,古人学仁义礼乐,很快乐,因为觉得它有用,到我这一代,已经验证了,它救不了这个世界,虽然它没用,但我很快乐。”颜回应答:“我也是这样,你感到快乐,我跟你一样。”
旁听他们对话的是子贡,子贡是外交和经商的天才,孔子周游列国靠他保驾护航,这么一个绝顶聪明的人,听不懂他们的对话,产生茫然和疑惑,“这没用还快乐,到底怎么回事?”于是,回家苦思了七天,骨瘦如柴。
颜回听说子贡魔障了,于是登门解惑,说了个通俗易懂版的讲解来开导他,子贡听明白后,身体便好了起来,他一辈子勤修仁义礼乐,这是《列子》里的故事。
03
废心用形
超越头脑
 主持人:颜回“通俗易懂版”的讲解,是怎么说的?
徐皓峰:古人写书,他觉得故事写到这就很好,然后颜回的“通俗易懂版”会留在别的故事里讲,所以你就要继续往下翻。
一个陈国的大夫,来问鲁国一个卿,这个卿跟他说:“鲁国有圣人”。陈国大夫说:“不会是孔子吧?”卿回答:“是”。陈国大夫问:“凭什么他是圣人?”卿回答:“因为颜回和我讲过。”
故事到这就接上了。
颜回讲孔子是一个“废心用形”的人,因为心在唐朝之前都是混乱地用,唐朝之后,头脑推理区分思维的能力,这个被称为“识”,就是“意识”的识,而你能超越“识”就称之为“心”。当然《列子》的时候,心这个字还是混在一起的。
“废心用形”指的是孔子超越了思维能力,超越了头脑,跟我们普通人不是同一个活法,“用形”就是身体,你活的方式。
颜回登门解惑的话大概是这样:仁义礼乐没有用,但是它可以帮助你超越头脑,你超越头脑之后你就有好主意,要是靠它、拿它怎么去改世、应世,那没用,所以为什么子贡一辈子勤修礼乐?因为它能帮助子贡超越头脑。
至于主意,怎么应对,超越头脑之后,你自然就有答案了。
中国画,为什么所有的文人都画画弹琴,就是“废心用形”。借这些方式来修行,人生的进步,是要超越你现在这一刻的思维能力,你不明白这个道理,画画也画不出来,文章也写不出来。
因为写文章要“神来之笔”,就是写文章写着写着,忽然就蹦出来灵感,写出绝佳巧妙的语句,好似天授。
灵感到底从何而来?
由心而发,自然而生。因为头脑已经为你忙碌了两稿,很疲惫。这时候,心中所想就如泉水般涌现出来,把你以前不满意的地方都修改了一番。无论画画还是文章,甚为得意,如果让计算机来操作构图、造型、比例,完全画不好,缺乏气韵和意境。
其实就是心在画,心在写,心超越了头脑,心超越了技法,可能别人需要几十年的功夫,而你瞬间就达到了。
 主持人:您认为这需要基本功吗?
徐皓峰:基本功其实就是仁义礼乐,因为常人知道这个道理,但是超越不了头脑。
写小说,你可能得写十万字以上,灵感才有可能到来。在这之前,你还为措辞造句感到烦恼,忙都忙不过来。
武术也是同样道理,你只有在行礼乐的时候,才有可能超越头脑。生活里,你受到各种事的影响变得躁动不安,现在你只要跟着音乐走,恭恭敬敬地聆听,用心去感受音乐,时间久了,你就能跳脱出来。
04
一以贯之
达到一元的世界
孔子跟学生聊天说,“我会好多东西,你以为我会的东西都是学来的吗?”,学生回答说:“那不学,怎么会?”。这是“一以贯之”。
他说头脑让这个世界分离、区别,然而心超越了这种区别,所以在心的层面上,一切都在一起。
他的好多领悟都是“一以贯之”,我是这样学会的,包括常说“人之初,性本善”,“性本善”不是说人一生下来就是善良的,有善良一定就有邪恶,这是二元对立的,“性本善”中的“善”是完美的意思。
 主持人:是圆融,完整的意思。
徐皓峰:对。完善的善,所以说“一以贯之”,孔门的学问就是通过知书达礼、研究史料,最后超越这些,达到一元的世界,达到心的世界。
 主持人:感觉有点像回归。
徐皓峰:是的,回到那之后,再看这个形而下的世界,你就有办法了,“一以贯之”就是指这个意思。
武术尤其是这样,所以中国武术的拳经认为武术练什么呢?叫“不觉而知”,就是我不知道它但是我会了。

发表回复